建经简介 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 骨干团队 资质荣誉
数字中心 法律咨询 建经设计 研究中心 建经产学研 援外咨询
建经新闻 党建廉洁 社会公益 喜报 红鹰&蓝鲸训练营
设计咨询 投资咨询 招标代理 造价咨询 全过程咨询 工程监理 国际咨询
房建工程 公路工程 市政公用 轨道交通 机场建设 水利工程 能源项目 水运工程 双碳咨询
招标公告 中标公示
业务咨询 人才招聘
建经动态

建经动态

JIANJING DYNAMIC

建经新闻 党建廉洁 社会公益 喜报 红鹰&蓝鲸训练营
建经动态 | 笔绘山河寻古韵,情倾建筑铸华章——从《栋梁》展看梁思成林徽因,于建筑史诗中品巨匠风骨
时间:2025-09-09

墨绘梁枋寻旧影,情凝栋宇守初心。传统佳节的浪漫意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相遇,建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约,共赴《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在中国建筑学界是顶尖人物。他们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教育等建筑学的诸多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们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设计者,为首都北京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鞠躬尽瘁,他们曾携手创办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桃李满天下。

 

这不仅是一次对建筑巨匠人生轨迹的追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丰富、翔实的原始文献,较为全面地呈现梁、林二位先生在众多领域的斐然成就。其中主展厅大致分为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五个叙事单元,包含了本次展览中大部分的文献资料,全面呈现了梁、林二人教育、人生轨迹。共计展出近400件(组)展品,包括由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构成的珍贵文献(包括原件与高仿复制件)。光影厅内还以时间为轴线,策划了一段25分钟的多媒体环绕影片,通过沉浸式光影的叙事生动展现了梁、林二人古建筑保护方面的考察之旅。

 

这场名为《栋梁》学术文献展沉静而深邃,泛黄的手稿、褪色的照片精密测绘图纸,在光影流转间编织出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建筑伉俪的传奇人生。除核心展品外,主展厅内还有一段关于梁思成先生的视频。身着西装的梁思成正从老式显像管里走来,镜片后的目光穿越光阴,讲述着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独到心得。4K修复技术让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帧格重新呼吸,伴着电子屏的渐暗缓缓沉淀,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在声波的褶皱里悄然溶解。在珍贵展品的光影流转间,触摸手稿的温度、聆听图纸的叙事、感悟书信的深情,见证梁思成林徽因以建筑为笔、以家国为纸,书写的一段荡气回肠的时代篇章,也在七夕忠贞相守、共同奋斗的文化内涵中,探寻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承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深刻联结

微信图片_20250902100040_26_26.jpg


上图为:栋梁展参观合影留念

 

一、求学:中西交融的启蒙之路

 

(一)成长沃土:家学熏陶与早期积淀

 

梁思成的求学之路,自幼年便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父亲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仍坚持在节假日聚集子女,讲述民族英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这份对家国的赤诚对文化的珍视,深深镌刻在梁思成心中。辛亥革命后,他回国考入清华学校,广泛涉猎报社、美术、乐器、歌咏等领域,体育亦十分出色,更曾怀揣从政之志,渴望如父亲般为国家效力。转折发生在一次建筑相关的奖项获得,让他与建筑学科结下不解之缘。

 

林徽因的成长轨迹同样饱含文化滋养8岁在上海启蒙,10岁随祖父赴京,16岁便随父亲林长民远赴欧洲考察。父亲在信中寄予的期许——开眼界、感胸怀、增能力,成为她前行的动力。在欧洲,林徽因初次接触建筑,便被这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学科深深吸引,也为日后与梁思成的学术共鸣埋下伏笔。

微信图片_20250902100044_27_26.jpg


上图为:栋梁展参观现场

(二)宾大岁月:打破壁垒与学术共鸣

 

当二人相聚宾夕法尼亚大学,命运的丝线将他们紧密相连。彼时的宾大建筑系尚未向女性敞开大门,林徽因只得进入美术学院,却毅然选修了建筑系全部课程,用坚韧执着打破性别壁垒。120周年校庆时,宾大向林徽因补发建筑系学士学位,这份迟来的认可,是对她当年求学热忱的最佳致敬。

 

在校园里,他们是彼此最默契的伙伴:林徽因奇思妙想不断,梁思成则以精湛的制图技艺将创意落地。展墙上林徽因设计的贺年卡,将宗教题材三博士来朝重新演绎,巧妙融入建筑学科元素,尽显巧思;而梁思成的作业手稿,铅笔草稿的细致与最终成品的精致相得益彰,即便在教学时,他也能一边讲课一边精准绘图,让学生们惊叹不已。展柜中静静陈列的两张成绩单,泛黄的纸页上印着上世纪2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独特评分体系,“D”等成绩在当时并非平庸之选,反而是优良的象征,见证着二人的求学成果。

 


上图为:梁思成与林徽因成绩单

(三)欧洲游历:实地考察与视野拓展

大学毕业后,在梁启超的支持下,二人赴欧洲蜜月旅行。这段旅程并非单纯的休憩,而是一场实地考察之旅。他们漫步于欧洲古建筑之间,对照在宾大所学的西方古典建筑体系,汲取灵感。照片中,林徽因的身影与欧洲建筑相映成趣,背景里的建筑细节清晰可辨;梁思成则更注重建筑的全局呈现,将人物作为比例尺融入画面,这种独特的视角,为他日后的古建考察奠定了基础。这段求学与游历的时光,如同为他们的建筑理想插上双翼,既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又汲取西方学术养分,为日后投身中国建筑事业积蓄了磅礴力量。


上图为:栋梁展现场

二、营造学社:踏遍山河的古建守护

 

(一)时代召唤:加入学社与使命启程

 

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打破了东北大学的宁静,也让梁思成林徽因的人生轨迹再次转向。1931年,二人离开东北,应朱启钤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自此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古建考察生涯。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营造学社如同暗夜中的一盏明灯,承载着探寻中国建筑历史脉络、守护文化瑰宝的重任,而梁思成林徽因,则是这盏明灯下最坚定的行者。

 

彼时的中国,古建研究领域一片荒芜,日本与欧洲学者早已走在前列,甚至断言中国现存最早木构建筑需到日本寻找。这样的论断,深深刺痛了梁思成林徽因的民族心。他们带着《营造法式》这本被梁思成称为天书的古籍,踏上了野外考察之路。在当时,野外考察是个全新的概念——信息闭塞,他们只能依靠地方志与民间儿歌寻找线索;交通不便,泥泞的山路、颠簸的马车是常态;条件艰苦,常常风餐露宿,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但这些困难,都没能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

微信图片_20250902100053_30_26.jpg


上图为:栋梁展参观现场

(二)经典勘测:独乐寺与佛光寺的突破

 

1932年,他们的第一站便锁定天津蓟县独乐寺。这座被日本学者断代为辽代的建筑,在梁思成眼中却有着唐代建筑的神韵。当16米高的11面观音像映入眼帘,梁思成不禁感叹如唐代壁画中的建筑飞入眼前。在独乐寺,他们细致勘测,发现这座看似两层的建筑实则暗藏夹层,20多种斗拱形制巧妙传递受力,墙倒房不倒的木构智慧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与《营造法式》的对照,他们破解了书中诸多晦涩术语,生起”“侧脚等概念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转化为建筑实体中立柱的微妙倾斜与高度变化,这些发现,为中国古建研究填补了重要空白。

 

1937年,他们在五台山佛光寺找到了建于857年的唐代木构建筑,这一发现,彻底推翻了日本学者的论断,证明中国大地上仍留存着千年古建瑰宝。从1932年到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遍布华北、华东、华南。在应县木塔,他们顶着风雨攀爬塔身,记录下这座世界现存最高木塔的结构细节;在赵州桥,他们用精准的测绘,为这座隋代古桥留下珍贵档案,也提出了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与后来50年代大修中替换70%桥面砖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上图为:天津蓟县独乐寺模型与图纸

(三)困境坚守:战乱岁月的学术传承

 

然而,战火很快蔓延,他们被迫开启长达9年的逃亡生涯。从昆明到李庄,条件愈发艰苦,林徽因身患肺结核,高烧不退却无药可医,只能躺在床上整理资料;梁思成则在简陋的环境中继续研究。即便如此,他们仍拒绝了国外的邀请,坚定地说中国正在受难,我们不能离开,死也要死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李庄,他们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与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撰写,用学术成果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展柜中展出的《营造法式》注释本原件,是梁思成在60年代艰难岁月中完成的心血之作。即便身处困境,他仍希望将这部古籍的智慧传承后人,字里行间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营造学社的岁月,是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生命守护古建的征程,每一份测绘图纸、每一篇研究报告,都是他们献给中国建筑事业的珍贵礼物。



上图为:栋梁展现场

三、规划与保护:以理想守护城市文脉

 

(一)国际视野:联合国设计与规划意识觉醒

 

抗战胜利的曙光,并未让梁思成林徽因停下为建筑事业奔走的脚步。1947年,梁思成受邀赴美讲学,期间加入联合国大厦建设委员会,提出24号设计方案,将中国建筑元素融入国际建筑语境,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回国后,他敏锐地意识到“大战之后必有大建”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微信图片_20250902100107_34_26.jpg


上图为:“栋梁”展参观现场


(二)古都守护:北京规划的理想与现实

 

针对北京这座古都,梁思成林徽因提出了著名的北京城市规划方案——主张保护北京古城墙,在西郊建设新市区,实现古今交融、新旧两利。他们认为,北京的古城墙不仅是建筑实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每一块城砖都承载着千年的记忆。在他们眼中,古城墙可以改造为公园,供市民休憩,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激烈碰撞。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求、苏联模式的影响,让保护古城墙的主张显得不合时宜。梁思成曾在多个场合据理力争,甚至带着图纸四处奔走,他说:“50年后,人们会证明我是对的。这句充满无奈却又坚定的预言,饱含着他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尽管最终,北京古城墙大多被拆除,但他的理念并未随之消散。多年后,南京、西安等地在古城保护中借鉴了他的思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城市规划中也逐渐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这些都印证了他当年的远见卓识。



上图为:手写信件

(三)多元实践:其他遗产保护与理念探索

 

除了北京古城墙敦煌石窟、正定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敦煌,他们呼吁重视石窟壁画与建筑的整体性保护;在正定,他们对隆兴寺等古建筑进行细致勘测,提出科学的修缮建议。即便在1955年遭受批判,被贴上封建顽固派”“资本主义形式主义的标签,梁思成仍未放弃对建筑保护的思考。1959年,他提出新而中的理念,主张在传承传统建筑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建筑发展道路。这种在困境中仍不断探索的精神,正是他对建筑事业赤诚的最好体现。

 

林徽因城市规划与保护中同样贡献卓著。她与梁思成一同奔走,用女性的细腻与坚韧古建筑发声。即便在病重期间,她仍关注着北京的城市建设,对每一处可能破坏历史文脉的规划都忧心忡忡。他们的儿子梁从诫曾说祖父是失败者,父亲也是失败者,但这份失败,恰恰是理想主义者最珍贵的坚守——他们以一己之力对抗时代洪流,用理想守护城市文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实践经验

微信图片_20250902101841_46_26.jpg


上图为:栋梁展现场

四、建筑设计:融贯古今的创作智慧

 

(一)早期探索:求学阶段的设计萌芽

 

梁思成林徽因的建筑设计,从未局限于单一风格,而是始终秉持“融贯古今、中西合璧”的理念。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期间,他们的设计才华便已初露锋芒。林徽因设计的贺年卡,虽以宗教题材为蓝本,却打破传统束缚,将建筑学科的元素巧妙融入,既保留了宗教的庄严感,又展现出对建筑艺术的热爱。而在欧洲蜜月旅行中,他们对西方古典建筑的考察,更为日后的设计积累了丰富素材。

微信图片_20250829222645_117_14.jpg


上图为:栋梁展参观现场

 

(二)战时实践:昆明木屋的实用巧思

 

抗战期间,在昆明的艰难岁月里,梁思成林徽因亲自设计并建造了自己的木屋。这座木屋虽简陋,却处处体现着他们的设计巧思——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注重空间的实用性与舒适性,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理念。即便条件有限,他们仍希望通过建筑改善生活,迎接抗战胜利的曙光。这座木屋如今虽已荒废,却成为他们在特殊年代里对建筑理想坚守的见证。


上图为:栋梁展现场

(三)时代之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匠心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他主张采用中国传统碑式建筑的形制,同时结合现代建筑的结构技术,使纪念碑既庄重肃穆,又具有时代气息。他对碑顶的设计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以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为原型进行创新,既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又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林徽因也参与了纪念碑的图案设计,她将传统纹样与革命元素相结合,为纪念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建筑设计中,他们始终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梁思成曾提出,建筑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与人的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紧密相连的复合体。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外观与结构,更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与人文关怀

 

他们的设计作品,还体现出对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创新运用。例如,在对传统斗拱、榫卯结构的研究基础上,他们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古为今用”的设计思路,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也让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图为:栋梁展现场

五、建筑教育:薪火相传的拓荒之旅

 

(一)拓荒起步: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创办

 

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梁思成林徽因深知,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1928年,二人刚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便受邀前往东北大学,着手筹办建筑系。彼时的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尚属空白,他们借鉴宾大的建筑教育体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了系统的课程计划——既开设西方建筑史、建筑设计、结构力学等专业课程,又注重中国传统建筑史古建考察实践的教学。

 

东北大学的三年里,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中国建筑事业贡献力量。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端,为后来建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902101841_46_26.jpg


上图为:栋梁展现场

 

(二)成熟发展: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完善

 

1946年,在梁思成的积极推动下,清华大学建筑系正式成立。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时的初出茅庐不同,此时的梁思成在学术与教育理念上已更为成熟。他提出将城市规划纳入建筑系课程体系,这一超前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建筑教育的局限,使建筑教育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他还主张建筑教育应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古建考察与实际项目设计,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林徽因虽在1949年才被正式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但在1946年建筑系筹建之初,便已全身心投入其中。1947年,梁思成赴美讲学期间,林徽因协助吴良镛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课程设计到学生指导,她都亲力亲为,不计个人得失。即便身患重病,她仍坚持给学生上课,在病床上为学生批改作业、答疑解惑。

微信图片_20250902101957_49_26.jpg


上图为:栋梁展现场

(三)理念深耕: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梁思成林徽因始终强调“中西结合、古今贯通”的教育理念。他们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又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梁思成在课堂上,常常结合自己的古建考察经历,生动地为学生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与美学林徽因则善于从艺术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建筑的美感与人文内涵。他们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

 

195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第一届学生毕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建筑领域的中坚力量,将梁思成林徽因教育理念与建筑理想传承下去。如今,中国的建筑教育蓬勃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建筑人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拓荒与坚守。他们用教育为中国建筑事业播下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继续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上图为:栋梁展现场


六、笔绘山河:林徽因的科学诗意与坚韧担当

 

林徽因的建筑考察日记与书信中,充满了科学与诗意交织的动人细节。这些文字不仅是学术记录,更是一个女性学者荒野古建中与历史对话的鲜活见证。那些艰苦考察中的诗意瞬间,既有病痛与战火中的坚强执着,也有建筑与人文的深情互文,更有东西方视角的奇妙融合

 

(一)古建筑中的灵光乍现

 

1937年在五台山佛光寺林徽因发现梁底墨迹时写道:“手电筒的光扫过梁架,那些淡得几乎消逝的字迹突然活了——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灰尘簌簌落在我的睫毛上,恍惚间仿佛看见857年的阳光正透过榫卯缝隙,照在这根梁上。”她将建筑测绘比作“与唐代工匠的隔空握手”,称斗拱的阴影是“时间在木纹上跳动的秒针”。她还写道:“1934年透过车窗初见晋祠,圣母殿的侧影突然撞进眼帘,像一位披着琉璃朝服的贵妇,在麦浪中蓦然回首。我们跳下颠簸的汽车,行李滚落泥地也顾不得——那一刻才懂什么叫“建筑意”,那是千年岁月在廊柱间凝结的呼吸”她特别记录殿前木雕盘龙:“龙须上的金漆剥蚀成星河状,仿佛它们正要乘着宋徽宗的瘦金体飞走。”

 

(二)正定开元寺的旗袍攀梁

 

她在日记中写道:“旗袍下摆挽成结,高跟鞋卡在椽缝里。瓦片在脚下碎裂如酥饼,我像只笨拙的壁虎贴在梁上。忽然瞥见檐角悬着的铜铃——它看着我从一个穿洋装的访客,变成满身尘土的测绘者,而它自己已在此静观七百年日出”助手回忆她下来时裙裾沾满蝙蝠粪,却举着测稿笑得像摘到星星。

 

(三)山西乡野的星光测绘

 

1934年她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写道:“夜宿荒寺廊下,梁架黑影如巨兽骨骼。凉月从斗拱间漏下,星子恰落在我的测稿坐标点上——忽然明白古人为何称斗拱为星斗枋,我们不过是在丈量银河的倒影”同书记载她为测量铁佛“跪在泥地里摹拓铭文,拓包与铁锈摩擦的沙沙声,像是佛像在讲述明正德年间的香火往事”。

 

(四)李庄油灯下的血染图纸

 

1940年代肺病恶化时写给费慰梅:"草纸上的血渍晕开像朱砂梅,索性蘸着描成斗拱纹样。从诫问我为何不休息,我说这些线条是古建筑的血脉,断了就接不上了。儿子梁从诫回忆她咳血时用钢笔尖挑开粘连的图纸,怕弄脏《营造法式》的明代刻本。



上图为:林徽因生平

(五)北平沦陷前的铁箱遗嘱

 

1937年紧急转移资料时写道:“如果必须焚毁,请先烧我的病躯,再烧这些图纸。它们比我的寿命长得多——独乐寺的辽代观音会记得,曾有个女子用咯血的喉咙,为她唱过测量数据的安魂曲。

 

(六)应县木塔的千年情书

 

1933年梁思成考察木塔时,她将丈夫的来信编成《大公报》专栏:木塔每一层都在风中微微摇摆,像穿着斗篷的辽代贵族向我们行礼。思成说榫卯的吱呀声是木头的语言,而我听见的是《营造法式》里失传的平仄。

 

(七)兖州兴隆塔的生理期坚守

 

1936年山东考察中,她轻描淡写地记录:“撕下衬衫衬垫继续攀塔,石栏上的血手印与宋代砖雕牡丹意外相配。十三层塔檐的铜铃叮咚作响,盖过了我牙齿打颤的声音。”当地村民至今传说“有位女先生把月亮画在了塔影缺损处”。

 

(八)药王山造像的美学顿悟

 

1937年测绘摩崖石刻时她记录:北魏佛像的衣褶流动如希腊雕塑,但眉眼低垂的弧度分明是晋唐仕女画的笔意。当我的皮尺量过佛耳垂的曲线,突然懂了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她在灵岩寺发现砖砌券洞时写道:"这些联拱让我想起罗马输水道,但我们的工匠用黄土代替了大理石,把佛龛藏在夯土墙里——西方人用石头对抗时间,中国人用泥土包容岁月。这些文字展现了她独特的观察维度:斗拱的阴影是数学,飞檐的曲线是诗歌,而斑驳的彩画则是历史留下的指纹。正如她在山西通信中所写:“我们测绘的不只是建筑更是祖先留在砖木间的密码——当我的手抚过唐代梁枋,便是与长安的匠人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击掌


上图为:林徽因生平

七、《营造法式》重生:千年匠典的发掘、破译与文脉传承

 

1930年代蓟县独乐寺测绘手稿,到战火纷飞中李庄油灯下的图释笔记梁林学术伉俪以双脚丈量华夏大地用科学方法重建中国建筑的话语体系。这两位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者,用毕生心血破解北宋《营造法式》的天书密码,将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营造智慧重新注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今天重访这段跨越千年的学术对话,不仅是对营造法式百年复兴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找东方建筑文明当代转译的关键密钥。

 

(一)千年沉浮:从靖康失传到陶本重光

 

一百年前的1925年,一部沉寂了上千年的北宋建筑专书《营造法式》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于世,激发了无数建筑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奥秘的探寻。这便是1925年由朱启钤陶湘校订并出版的《营造法式》(陶本) 靖康劫灰营造新生《营造法式》北宋宫廷建筑师李诫的著作,成书于北宋晚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是北宋官方颁印的“建筑设计标准手册”,全书三十四卷,详细规定了当时建造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做法和标准,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是研究宋及宋以前建筑的必备参考书。可惜的是,这部书颁行不久便经历了“靖康之难”,几近失传。《营造法式》原著当中的内容全是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犹如“天书”。1919年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丁丙八千楼藏钞本《宋李明仲营造法式》。对古建筑素有研究的朱启钤立刻意识到此书的重要性,即请藏书大家陶湘结合诸本校勘,重新绘图、镂版,历时七年,终于在1925年完成,被特为《营造法式》陶本,沉睡了八百年的《营造法式》终于重获新生。


上图为:梁思成

(二)薪火相系:梁林与《营造法式》的学术羁绊

 

1926年,远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大二的梁思成、林徽因收到了梁启超寄来的《营造法式》陶本。这本书由朱启钤赠予梁启超梁启超阅后激动不已,立刻将其寄给了梁林,并寄语:“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思成、徽音,俾永宝之。”可见其对二人的殷切期待。收到这部巨著的梁思成非常惊喜,他预感到这本书中暗藏着破译中国古代建筑的密码。但他很快感到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在海外求学过程中,梁思成已经意识到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尚是一片空白,他认为,研究《营造法式》将是读懂中国建筑的关键。然而这本书内容庞杂晦涩,制图方法不够科学,所记载的数据在近千年的传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缺漏和谬误,很多术语的真实含义也已经无人知晓,对它的解读是当时建筑史学界最大的难题。自此,梁思成林徽因肩负起了破译《营造法式》的使命,解读这本“天书”成为了贯穿梁林整个学术生涯的重要目标。


上图为:书信

(三)破译 天书:实地考察与古今营造智慧的传承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梁思成在加拿大完婚。为什么选在这一天?因为这是宋人为李诫立的碑刻上唯一的日期。他们还为次子取名“梁从诫”,取“师从李诫”之意,也是仰慕李诫的业绩。可见二人对《营造法式》的痴迷。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加入营造学社,开始系统研究《营造法式》。他们走遍十五省的两百二十余县,通过实地调查唐、宋、辽、金的建筑实物,逐步释读《营造法式》。从1931年开始的实地考察,到1961年北京清华园的深夜灯火,到1972年病榻前的最后修订,梁思成用三十载光阴将宋代匠作术语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他将原著中难懂的古文和术语翻译成了现代的语言,并用现代制图方法,对书中涉及的各项工程做法进行了详细诠释,为后世学者研究《营造法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巨作在梁思成生前未能付诸出版,最终由弟子们接力完成这部古今营造对话录,为今日的中国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创造灵感。


上图为:书信

八、余音绕梁:《栋梁》展映风骨,文献叩时代心

 

《栋梁》展其以“非典型”的叙事方式,将梁思成、林徽因从肤浅的流量标签中剥离,还原为一代学术巨擘的真实人生,更以文献之重、细节之深,叩击当代人对“家国情怀”“知识信仰”的集体渴望。展览标题“栋梁”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题词,前言中写道:“栋梁是要有高度的,是要有跨度的,是不会把自我牺牲看作牺牲的。”策展人以“墙内墙外”为设计理念,将梁林年表与场馆现代布局并置,形成时空对话;多媒体展厅以25分钟的光影叙事,再现二人踏遍15省、测绘数千古建的壮阔历程。学术性与艺术性的交融,让冷硬的文献化为有温度的史诗。

 

 

(一)破固化认知:剥离流量标签,还原学术巨擘本真

 

长期以来,大众对梁思成、林徽因的认知往往被一些诸如 “人间四月天”等传说固化,那些辞藻固然美好,使人向往,却也无形中稀释了他们的卓越贡献。《栋梁》展览最动人的,莫过于对梁林学术生命的微观呈现的文献的珍贵性和其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展览并没有将文献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精心组织和解读,将历史的细节放大,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理想与奋斗泛黄卷边的手稿,铅笔标注的力学公式水墨的斗拱结构交织;在梁思成给各个相关部门的往来函件中,有据理力争,有赤忱规划……笔迹隽永,都记录了他们严谨的学术思考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刻理解,字里行间俱是作为专业人士的认真态度,和对真理的坚持,这种知识分子的良知担当令人肃然起敬。而林徽因的图纸,则勾勒出她对建筑美学独特见地对功能性的精妙考量


上图为:图纸

(二)明核心价值:界定梁林对建筑事业的开创性贡献

 

所以,他们是真正的学者、建筑家、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他们真正的价值在于他们对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开创性,在于对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系统性研究和保护,在于为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奠定的理论基础梁思成先生中国现代建筑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系统地研究和整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和实物,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其进行测绘、分析和研究,撰写了《中国建筑史》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空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林徽因亦在建筑学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她参与了诸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身纹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重要的设计工作,并与梁思成一同深入田野考察,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梁林二人是将个人的学术追求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典范。他们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上图为:栋梁展模型

(三)巧展陈架构:借地理关联,搭建时空对话

 

学术文献展以沉静而深邃的姿态呈现,泛黄的手稿、褪色的照片精密测绘图纸,在光影流转间编织出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建筑伉俪的传奇人生。更令人惊喜的是,展览所在地与林徽因童年足迹高度重叠。据其亲属回忆,林徽因小学时曾在上海虹口爱国小学就读了两年时间,她曾经生活过的四川北路街区,如今已经成为了上海市的文化地标。策展人巧妙利用了这一地理联系,在应县木塔模型展区内设计了一个大大的玻璃窗,窗外就可以远眺东方明珠塔和虹口老城区,形成了天然古今建筑时空对话生动情景

 

《栋梁》展以时间线展示梁思成的一生,明确了史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并行的视角。相比资料导向的传统文献展和美学导向的设计展,类似《栋梁》展这样的文献展能多层次、全方位地将学术知识立体辐射给不同的人群。将一手资料以展览的形式共享给社会,拓展了建筑知识深度和厚度,珍贵的影像和模型提供了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术和理论成了亲切与充满感情的人生经历,让人走进建筑走近建筑人的真实人生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

 

在流量与速朽的喧嚣中,何为真正的中国式浪漫?也许答案藏在梁林信件里、图纸中,更藏在佛光寺千年不折的飞檐下——那是一种以学术为剑、以文化为盾的浪漫,是非关风月,只见栋梁的气度。《栋梁》展记录的不仅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也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集体的留白。当夕阳透过美术馆的玻璃幕墙,在应县木塔模型上投下斗拱的斑驳光影,我们似乎听见历史的回响: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建自己的营造学社,在时代浪潮中守护中华文明的重檐与脊兽。展览虽已结束,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栋梁之光,永不落幕!


上图为:栋梁展展厅及模型

九、结语

 

墨香遗韵千秋在,后世长怀梁与林。求学岁月的初心萌动,到营造学社的山河踏遍;从城市规划的理想坚守,到建筑设计的智慧绽放,再到建筑教育的薪火相传,梁思成林徽因用一生诠释了栋梁二字的千钧分量——既是支撑建筑的硬核骨架,更是承载民族文化与家国情怀的精神脊梁。他们以学术为笔,在战火纷飞中为中国建筑史立传;以信念为墨,在文化飘摇时为文明根脉护航,这份将个人理想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赤子之心,正是爱国主义最深沉、最动人的表达。

 

此次建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组织的观展活动,于七夕佳节的浪漫氛围中,为建经人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驻足于泛黄的手稿前,建经人读懂了严谨二字的重量——每一笔测绘数据的精准、每一张图纸线条的细致,都是对专业的极致敬畏;凝视着战乱中辗转的文献,建经人触摸到了坚守的温度——即便身陷困境,仍以生命守护文化遗产,这份执着让责任二字有了具象的模样;回望梁林二人携手前行的足迹,建经人更感悟到奋斗的意义——以共同理想为纽带,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让忠贞相守、并肩前行的七夕内涵,在职业追求与家国担当里得到全新诠释。

 

走出展厅,那份因观展而生的震撼与共鸣,正悄然转化为建经人前行的力量。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对专业事业的热忱,融入每一份报告的撰写、每一次数据的核对、每一个方案的打磨中。正如梁林二人以建筑为载体守护文明,建经人也将以自身岗位为阵地,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深耕业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践行使命,让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同频,让企业成长与国家进步共振

 

岁月会模糊过往的痕迹,但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梁思成林徽因留下的,不仅是一部中国建筑史的恢弘篇章,更是一份激励后人的精神遗产。未来,每一位建经人,都将以这份精神为指引,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栋梁故事,让爱国主义的星火在平凡岗位上持续闪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践中焕发更璀璨的光芒!